刚刚结束不久的苹果发布会,揭示了一个不太容易被发现的事——苹果的保密工作其实变好了。
前几年,苹果发布会都还没开,新品就被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、彭博社 Mark Gurman 等各路预测达人爆料完了的情况“kuang”十分常见。但今年存在‘zai’于各路预测中的 M2 晶片没来,反倒是 M1 Ultra 刷新了苹果自研晶片性能上限。
新 iPad Air 也没有如预测一般用上 A15,而是直接上 M1,被不少人称作「等‘deng’等党」的胜利。
这也带来了一个颇为奇怪的
▲ 六款形态不同的设备,都【du】搭载 M1 晶片
从入门级到高阶,从桌面级到移动级,不同形态、不同价格、不同定位的产品,都用同一款晶片,苹果不怕对消费者产生错误引导,影响销量吗?
这似乎是反常识的,但其实同样的事情苹果已经做了很多次了,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产品看起来更具性价比,让作为消【xiao】费者的你我,更主动地打开钱包。
频频出现的 M1 晶片,带来了什么
晶片作为计算设备的底层基础,是一款产品的核心,同时也是吸引消费者的最佳手段之一。
M1 作为苹果切换到 ARM 架构的首款产品,其表现不用多说,自发布
之所以要在多款定位和形态都不同的产品上使用 M1 晶片,软体体验一致性是原因之一,这体现在我们日常使用体验中极为容易 yi[感知到的地方——系统流畅度和通用功能。
纵观苹果官网在售的 iPhone、iPad、Apple Watch,无论《lun》是入门、终端、还是高阶定位的产品,苹果基“ji”本都会选择让“rang”它们搭载同一款旗舰晶片或性能相近『jin』的晶片,以保证都能流畅执行最新的系统和功能。
同一『yi』条产品线上高阶 iPad Pro 上的手写辨识功能,入门级的第九代 iPad 也能用,甚〖shen〗至功能通用性是跨平台的,比如人像模式功能,iPad Pro 和 iPhone 都能用。
▲ 人像模式离不开 A 系列晶片逐渐提升的 AI 算力
入门级、中阶和高阶产品在基础软体体验方面是一致的,这让入门级或中阶【jie】产品显得更有「性价比」。
在 Mac 产品线使用英特尔晶片时,几乎不可能出现桌面级‘ji’设备和移动级设备使用同一晶片的情况,iMac 使用桌面级晶片
Mac 改换到 ARM 架构后,情况变了。
桌面级 iMac 和入门级的 MacBook Air 都用上了 M1 晶片,两者都能流畅执行最新的 macOS 系统,移动端 iPhone 上的实况文字、人像模式功能,也以不同形式来到了这几款设备上。
▲ macOS 上的影片人像模式,自动虚化背景,让人更加突出
这背后除了 M1 系列晶片优秀的性能与功耗控制,也离不开 AI 核心单元的推动。
此外,在不同型号和形态的设备中采【cai】用 M1 晶片,也有利于拉升出货量,提升苹果在晶片市「shi」场的占有率。
越多人用越『yue』能证明晶片的价值,有利于 M1 站稳脚跟,进一步提升苹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,甚至有可能抬升股票价值。
Mac 转换架构引发的变化还未完全释放,苹果对于性能以及更优功耗的追求,不仅影响了 Mac 的形态,甚至模糊了产品形态和性能之间的关系。
24 英吋的iMac 和 13 英吋 MacBook Pro 都用 M1 晶片,两者都是入门级产品,14 英吋的 MacBook Pro 和 16 英吋版本都可以用上顶配的 M1 Max。
先根据需求选电脑形态,再选晶片的惯例,到了 Mac 这里可能要反过来了,应该是先看晶片性能需求,再看使用情境,最终选定电脑形态。
iMac、MacBook Air、Mac mini,大家都用 M1 晶片,显得入门级产品性价比更高,同时 Mac 产品线中各款产品天然存在不同形态,对应不同的使用情境,即便使用同一款晶片,也不会影响销量。
典型的苹果式「性价比」
相比以往苹果在 iPhone、Apple Watch 等产品上实行的平价策‘ce’略,M1 晶片的重复利用更〖geng〗进一步,实现了跨产品,不仅 Mac 产品线用上,iPad 产品线也{ye}能用。
这其实是「锚定效应」的直接应用,之前 iMac 一直以来都是桌面级‘ji’产品,使用的也是性能较高的桌面级晶片,如今 M1 晶片来到了 iPad Pro 和 iPad Air 上,容易在人们心中建立这两款产品性能较高,都能做桌面级工作的心理预期。
▲ 这三款设备,都有搭载 M1 晶片的型号
另一方面,iPad 产品线引入 M1 晶片,其实也是预留性能空间,为那些想在 iPad 应用生态中创建大型生产力应用的开发者提供基础设施。
第五代 iPad Air 搭载的是 M1 晶片而非 A15 晶片确实出乎意料,再加上相比前代便宜,堪称减价又加量,自然会让人觉得很有性价比,甚至会让人觉得 iPad Pro 有些尴尬。
如果你仔细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,很快(kuai)就能发现这又是一次精准的「配置缩水」,在晶片之外『wai』,苹果仍然设置了足够的差异性。
仅从正面来看第五代 iPad Air 和官网在售 iPad Pro 几乎外形一致,两者的差别体现在解锁方式、萤幕更新率、镜头、储存空间“jian”等不仔细对比不太容易察觉的地方。
用上 M1 晶片后,iPad Air 确实能完成许多原来 iPad Pro 才能做好的事情,比如 SketchUp 制作 3D 建模,更流畅地用 lumaFusion 剪辑影片。
如果真要用 iPad Air 作为长期创意工具使用,iPad Air 最大 256GB 的储存就有种不上不下的感觉,现在够用,那未来呢?
▲ SketchUp 应用. 图片来源:askNK
和之前「qian」一样,即便是用上 M1 晶片,iPad Air 的定位仍然是中高阶,能完成一定的创意工作,但 dan[储存等特性限制了它进一步发挥。
此时再查「cha」看 iPad Pro 价格,你会发现 iPad Air 256GB(22,900 元)的价格,离 iPad Pro 128GB(24,900元),差价仅为 2000 元,似乎是个稍微努力就可以够得着的价格。
一旦你一咬牙打算加钱,又会发现 256GB 储存配置的 iPad Pro价格又是28,000元「yuan」,这次加不加呢?
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三级跳式的「锚定效应」,iPad Pro 作为系列中的高阶产品,是标竿一样的存在,而你只需要花费相对较小的代价,就可以从中阶产品一跃获得 Pro 级的体验。
最后,可能连自己都没发现,最初的需求只是娱乐加轻度创意工作而已。
如今苹果产品线已经非常丰富,iPad、iPhone、Mac、Apple Watch,每一条产品线都有入门级、中阶、高阶三种不同定位的产品,旗舰晶片下放到入门级产品中,让其看起来更具性价比。
高阶产品则在制程结《jie》构、储存、镜头模组等基础体验影响不大的元器件,维持更高的规格,建立高阶体验的唯一性,最终苹果得以细「xi」分产品线,为每款产品匹配梯度式的价格。
M1 高性能低功耗的特性让它能适应更多设“she”备,进入更多设备不仅能拉升基础体验,提升市场占有率,还能让入门级产品(pin)更具性价比。
鄂尔多斯新闻网声明: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,与本平台无关。转载请注明:iPad Air 用上 Pro 同款 M1 晶片,苹〖ping〗果不怕互“hu”相冲突吗?